導讀
10月17日至18日,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孟加拉國前外秘、前駐華大使法魯克·索布汗日前為中國日報中國觀察智庫獨家撰文表示,自孟加拉國加入“一帶一路“倡議以來,中孟兩國在投資、基建、技術等方面進行了廣泛合作,大大改善了孟加拉國的基礎設施,促進了互聯互通,提升了貿易投資環境,推動了經濟社會發展。未來,兩國可在融資、氣候變化等方面優化“一帶一路”合作項目,實現持續發展。
我曾在1987年8月至1991年10月期間擔任孟加拉國駐華大使,在這四年里,我有幸見證了這個國家的重大社會經濟轉型。中國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轉型以快速的經濟增長和廣泛的社會改革為特征,讓整整一代中國人迎來了人生轉折。直到21世紀的頭二十年里,這一驚人的轉型進程還在進一步加速。
2022年,中國GDP已突破18萬億美元,而我在今年9月訪問北京后更加堅信,中國已成長為一個全球性的“超級經濟大國”。孟加拉國也正在經歷一場重大的經濟轉型,預計將于2026年正式從目前最不發達國家“畢業”,過渡成為發展中國家。因此,加強與中國的經濟合作可以充分發揮其發展潛力,可謂大有裨益。
多年來,中孟兩國建立了牢固、繁榮的雙邊關系。兩國歷史相通、地緣相近、經濟互補,進一步加強戰略伙伴關系對雙方都大有好處。
當前,中孟關系是動態而多面的。多年來,兩國積極開展外交往來、經濟合作和人文交流。中國已成為孟加拉國重要的發展伙伴,提供了大量投資、基礎設施建設和技術支持。2022年,中國是孟加拉國最大的外來投資來源之一,投資近1.87億美元。
經濟合作是中孟關系的核心之一。中國一直在孟加拉國的基礎設施,如道路、橋梁、鐵路、發電廠和港口的建設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最新的例證便是帕德瑪大橋的修建,這是孟加拉國史上最大的基礎設施項目。大橋有望加強互聯互通,促進貿易和商業,并最終拉動孟加拉國的經濟增長。
此外,中孟兩國一直在共同促進貿易和投資。近年來,兩國雙邊貿易穩步增長。據中國官方統計,去年中孟貿易總額已接近280億美元。
“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在2013年提出的一項全球基礎設施發展倡議,旨在通過公路、鐵路、港口和其他基礎設施項目網絡,將中國與亞歐非等地區的其他國家連接起來。2016年10月,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對孟加拉國進行國事訪問期間,兩國簽署了關于加強投資和產能合作的諒解備忘錄,并確定了雙方考慮推進的27個重點項目清單。此外,兩國私營企業之間還達成了13項協議。
孟加拉國位于南亞和東南亞交匯處,是貿易和互聯互通的戰略要地,也是“一帶一路”建設重點之一。除了2020年因新冠疫情導致經濟發展放緩外,孟加拉國過去10年的GDP年增長率一直保持在6%以上。
“一帶一路”倡議將幫助孟加拉國推進經濟社會轉型。它可以幫助改善基礎設施,促進貿易和投資,創造就業機會。從長遠來看,該倡議將助力孟加拉國實現其“2041愿景”,即到2041年成為中等收入國家的目標。
已經有一批“一帶一路”重點項目在孟加拉國建成或在建。例如,位于孟加拉國最大港口城市吉大港南部的中國經濟產業園區,占地面積300多公頃,由中國路橋集團投資開發,預計將吸引超過100億美元的投資。園區將為孟加拉國創造就業機會并促進出口。而位于孟加拉國南部帕陶克利的深海港口佩拉港由孟加拉國政府在一系列聯合企業的支持下開發,其中包括兩家中國公司。該港預計將成為孟加拉國的第三個深海港口,促進該國的貿易和投資。還有全長221公里、連接孟加拉國首都達卡和港口城市吉大港的高速鐵路,正在中國的支持下建設,預計于2025年完工,建成后將縮短兩個城市之間的通勤時間,進一步促進貿易和投資。此外,還有帕德瑪大橋鐵路連接線、卡納普里河底隧道、達卡高架高速公路以及孟中友誼八橋等重要的互聯互通項目。
以上只是孟加拉國眾多“一帶一路”項目中的一部分。“一帶一路”倡議極大促進了孟加拉國的基礎設施建設,將在該國未來發展中發揮關鍵作用,釋放諸多紅利。
一是改善基礎設施,包括公路、鐵路、港口和發電廠。這將降低貿易成本,促進經濟增長并創造就業機會。
二是擴大貿易和投資,幫助孟加拉國與亞歐非其他國家建立聯系,并增加孟加拉國的貿易和投資機會。
三是促進技術轉讓,將技術和技能從中國轉移到孟加拉國,幫助孟加拉國發展自己的產業,提高競爭力。
四是創造就業,直接或間接為孟加拉國創造就業機會。前者包括“一帶一路”項目的建設和運營崗位,后者則來自各種項目的支持行業,如制造業和運輸業。
“一帶一路”倡議將對孟加拉國的未來發展產生重大影響。不僅如此,它還將孟加拉國與全球經濟聯系起來,使其成為更具吸引力的外國投資目的地。
當然,我們同時也必須看到,“一帶一路”倡議也面臨著諸多挑戰,包括項目融資和環境影響。包括孟加拉國政府在內的各國政府在參與倡議的合作過程中也應認真考慮這些挑戰。
但總的來說,“一帶一路”倡議給孟加拉國帶來了寶貴的發展機遇,有望助力孟加拉國實現其發展目標,從而走上更加繁榮的道路。
本文原標題為 "Shared benefits"
責編 | 宋平 欒瑞英
編輯 | 張釗
實習生馮小源、秦可、張彥鈺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