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特朗普的外交政策,尤其是對華政策,包含了三方面特點:一是“交易型領導”風格,即注重短期可衡量的收益,不惜犧牲長期總體利益;二是“杰克遜傳統”,即擴張主義和民粹思想;三是美國兩黨共識,即遏制打壓中國。隨著特朗普第二任期開啟,中美博弈將加劇,但今天的中國已經成長為全球權力格局調整進程中的積極參與者,全球地位顯著增強。未來的中美關系和世界格局不可能繼續由美方單獨定義。
本文為中國觀察智庫獨家約稿,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日報中國觀察智庫。
1月20日,總統特朗普將正式就職,開啟第二任美國總統任期,此時恰逢冷戰結束以來全球最動蕩的時期。當全世界都在猜測特朗普的第二任期可能會如何塑造美國的外交政策時,有一個問題顯現出來:中美關系將如何發展?特朗普是會像第一任期時那樣繼續采取對抗性策略,還是會做出調整?
為了更好地預見未來,我們有必要看到特朗普外交政策的特點主要集中在三方面,每個方面都值得好好研究:一是“交易型領導”風格,二是“杰克遜傳統”,三是利用美國兩黨在中國問題上的共識——所有這些都有一個大背景,那就是中國在經濟、科技、軍事和外交等領域的優勢不斷發展。
一種普遍觀點認為,特朗普的領導風格本質上是“交易型”的,交易主義是他第一任期的特點之一。他熱衷于短期、可衡量的收益,往往以犧牲長期戰略或聯盟總體利益為代價。他把達成交易放在第一位,而不是連貫的政策制定和意識形態承諾,利用不可預測性來為談判“生造籌碼”。
在與中國打交道時,特朗普時而發表充滿敵意的指責,時而發表出人意料的贊揚。這種看似飄忽不定的行為就是一種交易策略,為的就是讓對手摸不著頭腦,最大化地發揮自己手中的杠桿作用。特朗普的做法包含了“高點錨定”和“邊緣策略”的元素,這種策略的特點是設定極端要求,突破可談判的界限。他提出對中國商品征收60%的關稅就是一個例子。
在TikTok問題上,特朗普的態度從提議封殺到反對限制,發生了180度的大轉彎,這種戲劇性的轉變正是體現了他的不可預測性,反映了他把問題作為談判籌碼的一貫做法。同樣,他威脅要“重新奪回”巴拿馬運河,表明他為了短期利益不惜升級爭端,這往往模糊了談判和挑釁之間的界限。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從外交理念的角度來看,特朗普的風格往往被認為是繼承了美國外交政策中的“杰克遜傳統”。這里的杰克遜指的是美國第七任總統安德魯·杰克遜,他是一個有著拿破侖式擴張野心的奴隸主、對印第安人犯下種族滅絕罪行的暴君。特朗普把這樣一個人當作自己的政治偶像,在他眼中,自由貿易、國際合作和多邊協議都是對美國的約束。
特朗普對“收回”巴拿馬運河和格陵蘭島等領土的關注,與當年杰克遜的擴張主義遙相呼應。杰克遜通過購買土地的方式尋求領土擴張,向墨西哥提出購買當時屬于墨西哥的得克薩斯,但遭到墨方拒絕,于是他暗中支持美國南部奴隸主,在得克薩斯境內策動武裝叛亂,使得克薩斯脫離墨西哥而獨立。杰克遜政府還在蘇門答臘島動用海軍來投射美國力量,確保美國的利益。他的這一戰略和今天特朗普的民族主義野心如出一轍。
似乎正是出于杰克遜式民粹主義,特朗普接連做出了退出《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 (TPP)、《巴黎協定》和世界衛生組織的決定。這也解釋了他為什么批評北約“過時”,以及他為什么反對多邊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而支持雙邊協議。特朗普針對中國也發出過不少民粹主義言論,比如將中國稱為美國知識產權的“小偷”,更是反映了這種杰克遜主義。此外,在特朗普主義下,美國的國家安全戰略從反恐轉向了同所謂的“修正主義大國”(尤其是中國)的長期競爭。這樣一來,同中國打貿易戰、對中國商品加征關稅、打壓華為等中國科技企業的行為就變得合理化了。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撇開特朗普特立獨行性的風格和民族主義不談,他的對華政策還與美國兩黨更廣泛的對華共識保持了一致。這種共識早在本世紀頭十年,特朗普首次擔任總統之前就出現了。當時的美國政治精英就開始將中國的和平崛起視為戰略威脅。奧巴馬政府的“重返亞洲”戰略標志著這一轉變的開始,隨后又在特朗普和拜登兩屆政府時期繼續擴大和加強。
在奧巴馬的“重返亞洲”基礎上,特朗普于2017年提出了“自由開放的印太”戰略,這才有了后來的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 (Quad) 等聯盟機制,并推動了在中國南海的“航行自由”行動。2018年,美國通過了《更好地利用投資帶動發展法案》(俗稱“建造法案”),成立了美國國際發展金融公司,挑戰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特朗普的對臺政策也成為其對華戰略的基石,包括對臺軍售正常化、通過“臺灣旅行法”,以及促成高層外交往來等。
特朗普的許多做法在拜登時期繼續擴大,包括加大對中國的關稅和制裁力度,提出“印太經濟框架”倡議,發起了“芯片四方聯盟”,并與澳大利亞和英國達成了AUKUS安全協議。過去三屆政府反映了美國兩黨共識,即中國是美國的主要地緣政治挑戰,因此無論特朗普的領導風格如何,中美競爭延續是肯定的。
最后,從特朗普的內閣人選和競選捐助者名單也不難看出,他對中國的強硬立場將繼續下去,這也強烈反映了兩黨共識。他的主要競選“金主”,如贊揚特朗普貿易政策的蒂莫西·梅隆,以及倡導美國在太空探索中占據主導地位的羅伯特·畢格羅,都與特朗普的民族主義議程保持一致。而埃隆·馬斯克的立場則稍顯微妙:雖然他反對美國提高關稅,主張同中國保持商業聯系,但中國通過自主創新,降低了對特斯拉電動汽車和星鏈的依賴,可能會讓馬斯克感覺愈發“不爽”,讓他與特朗普走得更近。
特朗普的內閣人選更是個個展現出一副咄咄逼人的姿態。候任副總統詹姆斯·戴維·萬斯、國務卿候選人馬爾科·盧比奧和候任白宮國家安全顧問邁克·沃爾茨是鐵桿反華鷹派,他們主張采取諸如禁止中國電信設備、武裝臺灣,以及加強美國在“印太”地區的軍事準備等措施。被特朗普提名為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的愛麗絲·斯蒂芬尼克曾指責中國在美國“從事間諜活動,竊取知識產權”,還呼吁切斷中美學術合作。候任防長皮特·海格塞斯和候任中情局局長約翰·拉特克利夫則專注于遏制中國的發展。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盡管美國兩黨在中國問題上達成了共識,但與特朗普第一任期相比,美國面臨的地緣政治格局已經改變了,因為中國的全球地位已經顯著增強。經濟上,中國制造業、綠色科技、人工智能等戰略性產業取得了重大進展,“一帶一路”倡議在非洲、東南亞和歐洲等地區的影響力不斷擴大。軍事上,高超音速武器、海空軍水平和網絡技術的進步增強了中國對抗美國擴張主義的能力。外交上,中國與俄羅斯、伊朗和沙特等國進行了多元化的多邊接觸,挑戰美國圍堵中國的努力。如果對中國不斷發展的實力沒有細致入微的了解,單靠強硬手段就想遏制打壓中國可能很難奏效。
特朗普重返總統寶座可能會加深美國與中國的戰略對抗,但這種對抗的形勢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中國在經濟、科技、軍事和外交領域的顯著進步,確保了它在全球權力調整的進程中不僅僅是一個被動的跟隨者,而是一個積極的參與者。雖然在制度和理念維度,美國干擾破壞中國和平發展政策是連貫的,但特朗普不可預測的交易風格卻是個變數,對此中方已經做好了應對準備。
說到底,特朗普第二任期究竟影響幾何,不僅取決于他如何平衡自己外交政策的以上三個方面,還取決于中國如何發揮自己的優勢。在這個日益多極化的世界,中美關系即將譜寫的最新篇章可能會重新勾畫出全球力量的格局輪廓。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本文原文發表在中國日報國際版,原標題為 "World of difference"
出品:中國日報中國觀察智庫
責編:宋平 欒瑞英
編輯:張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