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11月13日電(特約記者 徐陽)與航天事業結緣,一路同行,鑄劍礪心30余載;帶領團隊潛心探索,集智攻關,開拓空天動力新疆域。扎根科研一線,圍繞先進裝備對動力的重大需求,創造性解決了多型動力"卡脖子"難題,為新型動力技術發展和工程應用貢獻力量。他就是第十六屆航空航天月桂獎獲得者、中國航天科工三院31所凌文輝。
"設計發動機是我不懈追求的夢想"
從小,凌文輝就格外喜歡自然科學。中學時期,他經常在書籍上反復閱讀關于發動機的介紹,并對這個能產生動力的機械裝置萌生了極大興趣。每當有飛機從頭頂飛過,他都會抬頭遠望,那時,要設計一臺發動機的夢想已經在少年的心里生根發芽。
少年沒有烏托邦,心向遠方自明朗。1985年,一心想做航空航天發動機的他,高考以優異成績考取了設有航空航天發動機設計專業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因為熱愛、所以專注,進入大學后,他日復一日地泡在教室、圖書館學習專業知識。
"發動機專業涉及知識難、領域廣、綜合性強,氣動、燃燒、結構、材料等專業要學得特別全,所涉及的課程我們都要學,當時積累了很多基礎理論,一輩子都受用。"凌文輝說。
1989年,本科畢業的凌文輝被分配到景德鎮昌河飛機制造廠,主要從事直升機動力系統的維修、維護工作,這些工作內容對凌文輝而言還遠遠不夠,因為這和自己想要設計一臺發動機的夢想還相差甚遠。1992年,凌文輝考取了31所的研究生,成為當年所里招錄的唯一一位研究生。
31所創建于1957年,隸屬于航天科工集團第三研究院,作為我國最大的沖壓發動機及彈用渦輪發動機研制生產單位,是集設計、生產、試驗為一體的空天動力領域專業研究所,承擔多系列國防裝備動力裝置的研制和生產。
進入31所后,凌文輝既激動又興奮。"很高興,終于可以在導師的指導下畫圖紙、加工試驗件、做試驗。"回憶起當年剛來所的情景,凌文輝的話語也變得輕快起來。跟隨劉興洲院士等老一輩科學家,凌文輝開啟了空天發動機的研制生涯,向著心中的夢想又邁進一步。
"從沒想過輕輕松松做這件事"
從錢學森歸國,倡議設立原國防部五院沖壓發動機研究室(31所的前身)至今,31所一代代研制人員用行動續寫著"外國人能搞的,難道中國人不能搞?"的自主創新故事。這種自信自強、自力更生的精神,對凌文輝產生了很大影響,他說:"我從來到這個單位,就沒想過會輕輕松松地做事"。他和團隊一道,立志通過實踐向錢老回答"我們能搞,而且能搞得更好!"
"從高考報志愿到工作至今,我能一直從事這個行業很幸運",凌文輝回憶到"1995年,我剛剛步入工作崗位,所里將申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重任交給了我們年輕人。"在擔任課題具體負責人后,凌文輝的工作愈發飽滿。為了圓滿完成任務,凌文輝幾乎查閱了當時能找到的所有文獻,經常往返幾個小時去北京市區專業的文獻室查閱,最后整理的資料裝滿了整整一個文件柜。
1999年,凌文輝擔起新型沖壓發動機總設計師的重任,該發動機是當時國內該領域首個尺寸最大、性能最高的發動機。面對技術難度大、無任何經驗可借鑒的困境,凌文輝結合飛行器應用與工程研制需求,深入開展核心技術攻關,帶領團隊開啟了長達10年之久的潛心鉆研。他從設計源頭抓起,奔波在科研生產第一線和大型地面試驗現場,解決研制、生產、試驗中遇到的各種技術問題,創造了新型發動機設計一次正確、試驗首發成功的奇跡,率先實現了該型發動機的工程應用。從此,世界沖壓發動機家族增加了一個"新成員",我國的新型動力技術一舉走到世界前列。
正在新型沖壓發動機研制工作如火如荼之際,時任所長找到凌文輝,希望他能轉到另一型沖壓發動機的研制任務中去。"國家需要,我就去干。"作為型號總師的凌文輝再挑重擔。他帶著年輕的團隊從零開始,一步步完成每一個方案、每一個尺寸、每一項技術攻關,用了近10年的時間,實現了該型沖壓發動機從無到有的突破,交出了一份讓同行敬佩、客戶滿意、國家認可的高分答卷。
2019年10月1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閱兵式上,東風勁吹,鷹擊長空,大國長劍昂首屹立,挺起了億萬國人的精神脊梁。當大國重器駛過天安門接受人民的檢閱時,坐在電視前觀看閱兵式的凌文輝覺得"從事的工作還是很自豪的"。
從事科研工作30多年來,凌文輝的崗位換了一個又一個,但他始終扎根動力研制一線,踐行發展壯大空天動力事業的初心和"科技強軍、航天報國"的使命。
他帶領團隊攻克流道總體設計、寬范圍高精度調節等技術難點,成功研制新一代發動機;攻克增強穩焰燃燒等關鍵技術,為難以跨越的重大技術瓶頸提供了理想解決方案;主持多個國家重大項目發動機研究,為我國空天動力技術跨越式發展和航天強國建設做出重要貢獻。
研制發動機要做到極致
扎實的理論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幫助凌文輝打開了更為廣闊的天地。2012年,凌文輝被任命為新型組合動力技術負責人,自此開啟了空天動力技術研究新方向,他帶領團隊再攀技術高峰。
當被問及實現空天動力事業從"跟跑""并跑"到逐步"領跑"跨越發展的金鑰匙是什么?
凌文輝的答案是"創新"。
源源不斷的創新靈感從何而來?
凌文輝表示:"實踐出真知。發自內心地熱愛空天動力事業,就會投入時間和精力不斷地思考研究,不斷付諸實踐。將實踐中獲得的經驗和書本知識融會貫通,自然而然就會有許多新想法,厚積薄發。"
發展航天,動力先行。凌文輝與團隊討論方案時常說"性能再好一點,體積再小一點,要做到極致""要主動難為自己,把余量留給總體"。因為他深知,只有發動機創新了、進步了,飛行器的能力才能大幅提升。多年耕耘中,31所動力持續"升級",有力助推飛航產品進步與迭代。
從事預研工作時,他的新想法、新思路總是層出不窮。一同開展新型組合動力技術研究的團隊成員說道:"這型新概念發動機多年來是世界動力領域的難題,是凌文輝提出新思路,讓方案進入了可行域——這是研究前沿技術最重要的一步"。
是對工作的嚴謹,更是對航天事業的敬畏。在共事多年的同事眼里,凌文輝好像永遠不知疲倦"拼命三郎",為了做好時間管理,凌文輝嘗試記錄過加班時間,半年時間就記錄到了1000小時。在青年職工眼里,凌文輝是寬嚴有度、有理想情懷、又博又專、愈博愈專的技術"頂牛"。凌文輝要求年輕人要"四會"——會寫、會算、會畫、會說,他想把當年老一輩科研人員帶給他的研深悟真、嚴謹求實的科研氛圍帶給年輕一代。在他的傳、幫、帶下,一大批青年技術骨干脫穎而出,牽頭負責的項目已培養出二十余位發動機總師和技術負責人。
星光不問趕路人,時光不負奮斗者。近年來,多型空天動力裝置從無到有,從圖紙到樣機,再到試驗、生產,在一次次的閱兵式上,他主持研制的多型動力裝備受到國家和人民的檢閱,自主研制的通航及特種動力裝備多次亮相珠海航展等知名展會,多項產品技術填補國內、國外領域空白。
面對卓越成績,凌文輝坦言只覺得自己很幸運,選擇了發動機專業,來到了航天工程一線,才有機會和團隊一起為國家打造性能優異的"動力心臟"。"當前,我國沖壓及組合動力已經走在了世界最前列,下一步我們還要做精做優,繼續攀登動力高峰,持續引領國際空天動力技術發展",凌文輝對未來技術發展信心十足。新時代新征程,在空天動力領域這片技術藍海,他帶領團隊再次揚帆遠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