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三十多年的生態修復工作,位于貴州省畢節市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的灼甫草場從一片荒蕪的山坡禿嶺變成了煥發生機的草原。灼甫草場的綠色振興之路,是威寧探索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雙提升的一個縮影。
20世紀80年代,著名草原生態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任繼周教授在對南方草山草坡資源進行深入調查后,提出了改善草原生態與提高生產力要雙管齊下。如今已9旬的任繼周,還曾提出評定草原生產能力的指標----畜產品單位,以此來解決難以評定和比較不同畜產品生產能力的大小這一問題。
1986年,灼甫草場的草地畜牧業系統工程試驗正式建立。這一系列理論與試驗在牧區得到了廣泛實踐,并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飛機播種后,貧瘠的山地生根發芽,零星的草地變成了一望無際的草原。截至目前,灼甫草場面積近9000畝,其載畜量達2000余頭牛、5000余只羊。畜牧業已成為該縣重要支柱產業,讓當地牧民實現了增收致富,許多牧民都已成功實現買車夢。
今年73歲的文忠誠,是雪山鎮養殖大戶管紹剛聘請的“牧羊人”。 “我在這里的工作就是看管好110頭牛,放牧時間從每年的5月到10月,一年大概有25000塊錢!”文忠誠對自己現在的年收入非常滿意。
“小時候的灼甫草場草都是野生的,當時過度放牧,草場退化很嚴重。”文忠誠補充道。為了避免這類生態災難再次發生,當地牧民則根據草地草量來進行放牧。
“我家采取了科學的耕作方法,每三到五天放一次牧,控制牛羊的數量。”管紹剛說道。
隨著生態環境的改善,種植業的發展也迎來了轉機。呂永坤是雪山鎮謝家村蘋果種植基地的負責人,他說:“我們這片果園有1000畝左右,總產值可達450萬元以上。現在交通便捷,從威遠市區到這里也就一小時車程,每天來蘋果基地打卡、摘果的游客有數百人。”
“我們組團自駕游來采摘蘋果,十個人采摘了四五百斤蘋果,車子后備箱都塞滿了。”來自小海鎮的游客黃奕說道。
由于品質良好,謝家村的蘋果已遠銷到上海、北京等地。在呂永坤的技術指導下,謝家村種植蘋果年收入10萬元以上的果農有數十戶。
在當地政府的引領下,威寧每個村都有了自己的特色產業,例如林下種植烤煙、林下養雞、林下養蜂等林下種養殖業。
據雪山鎮林業站負責人安清逸介紹,自2013年以來,雪山鎮大力實施退耕還林還草項目,種植華山松等林木5.5萬余畝,種植蘋果5.8萬余畝,種植花椒7000余畝、核桃5000余畝。
“綠化造林重在管理,否則毫無成效。”安清逸說道。為了管護好來之不易的森林資源,林業站專門組建了一支267 人的“森林巡護大隊”,常年風雨無阻地巡山護林。
在灼甫草場,100余臺“大風車”隨風轉動,源源不斷地產生清潔能源。這是貴州目前最大的“風光互補”發電場,每年能提供清潔能源電量4.5億千瓦時,與火電相比年均可節約標煤13.5萬噸,減排二氧化碳35萬噸。(楊軍 王松松 編譯 羅思揚)
原文見1月4日中國日報旗艦版、香港版7版、國際版5版
英文鏈接:https://www.chinadaily.com.cn/a/202401/04/WS6595fe24a3105f21a507a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