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育合作新愿景‘一帶一路’共繁榮”為主題的2023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如約而至。
貫徹落實“要完善教育對外開放戰略策略,統籌做好‘引進來’和‘走出去’兩篇大文章,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資源和創新要素,使我國成為具有強大影響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指示精神,貴州將加快、擴大和深化教育合作,作為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推動力。已走過十五個年頭的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成為教育“引進來”和“走出去”的重要載體。
作為中國-東盟政府間唯一以教育為主題的交流合作平臺,十五年來,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有力促進了中國與東盟國家的人員交流和資源共享,疏通了貴州與東盟國家及其他“一帶一路”特邀伙伴國等教育合作的渠道,引進了更多優質資源,為更進一步服務國家外交大局、服務“一帶一路”建設、服務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合作、服務貴州對外開放高質量發展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能帶來什么?是教育讓夢想成真。
“一個囊中羞澀、沒錢交學費的孩子,到如今成為能夠字正腔圓地講漢語,研習漢語文化的博士生,我十分感激……”泰國留學生彭文彬回想起當初選擇留學中國的原因,依舊覺得慶幸。因為從小家境貧寒,原本小學就要輟學的彭文彬在華人學校的幫助下,得以繼續學業。考上大學后,彭文彬毅然選擇了漢語專業,并到中國繼續攻讀博士學位。回顧求學路,彭文彬感激萬分,他說,“希望自己未來能為中國與東盟共同的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
中國與東盟地緣相近、山水相連、血脈相親、文化相融,中國與東盟學生的交流,因為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而獲得了推動。2008年,貴州僅有幾十名外國留學生,教育對外開放的面與渠道相對狹窄。從2008年教育部將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放在貴州舉辦以來,貴州正能量和好聲音不斷擴大影響,讓外界真正地認識了貴州,了解了貴州教育。
截至目前,貴州具有招收留學生資格的院校32所(本科17所、專科15所),來黔留學生累計達到23177人次,留學生國別累計覆蓋79個國家和地區,其中來自東盟國家的留學生占比超過70%。一方面,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跨越山與海的阻隔,來到貴州學習知識、增長見識;另一方面,貴州的操作型、技能型人才也依托平臺走向東盟,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力量。
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能帶來什么?用交流拉近彼此距離。
蘇州大學與貴州醫科大學共建醫學轉化重點實驗室等5個聯合實驗室
成立交通職業教育國際聯盟等16個合作聯盟
發布《第一屆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大學校長論壇·貴陽聲明》
發布《共建友好家園 中國—東盟教育合作發展愿景與行動(2022-2030)》
…………
十五年來,在中國-東盟合作框架下,借助交流周,貴州對外交流合作的“交際網”越來越密、“朋友圈”越來越廣——50余個東盟國家、“一帶一路”特邀伙伴國家及地區,6000余個參會單位,38685余參會人次,1879份合作協議或合作備忘錄,480余項活動……
引進來、更要走出去。
近年來,貴州在東盟國家舉辦了多場交流周推介活動,推動貴州與各地政府、企業、科研教育機構、組織協會等達成合作共識。東盟國家也十分重視交流周平臺,柬埔寨、印度尼西亞、泰國、老撾等國政要多次線上線下出席活動。依托交流周平臺,中國-東盟職教合作聯盟、“一帶一路”人才培養校企聯盟、中國-東盟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聯盟、中國-東盟旅游聯盟等十大聯盟工作機制成立,中國-東盟清鎮職教中心、中國-東盟研究中心、中國-東盟大數據警務中心等十大基地及研究中心也紛紛建立,大力推動貴州省高校在人才培訓、師生交流、科學研究、創新創業、服務地方等方面的國際交流和合作。
過去十五年,貴州48所高校與東盟國家90余所高校、學術機構建立交流合作關系,其中與20余所高水平大學、學術機構開展交流互訪、師生互換、科研合作、合作辦學、共建中心、實驗室、基地等實質性合作。交流周已經由一個單一的教育合作與交流平臺,拓展為以教育合作為主體的人文交流重要平臺;由中國-東盟10+1合作,發展成為以中國東盟合作為主線,輻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10+1+N(特邀伙伴國)合作模式。
在中國和東盟共同宣布建立面向和平、安全、繁榮和可持續發展的全面戰略伙伴關系,開啟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新一個服務貴州對外開放高質量發展5年周期的關鍵之年,今年8月28日,2023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將正式啟幕。圍繞中國-東盟數字教育合作、持續推動與中外高水平大學合作、持續深化職業教育合作等方面舉辦122項活動。貴州將繼續全力辦好四個層面的品牌活動,傾力構筑七大合作平臺,做實各類項目,讓教育交流周成為長期性、制度性、可持續性和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端人文交流合作平臺。
以教育為橋梁,共筑“一帶一路”上的新愿景。(記者 汪汐 余蘇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