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金磚國家在經濟上互補,地緣政治上也有相似的關切,因此合作潛力巨大。美國通過其在全球金融體系中的主導地位維護霸權,反過來有助于消除金磚國家內部分歧,共同尋求建立新貨幣機制,推動國際關系和全球治理體系進步。近期恰逢金磚國家舉行第15次年度峰會,步入“成熟之年”的金磚峰會預示著金磚國家將在多極化的新時代取得更大的成長,承擔更大的責任,實現更大的夢想。
本文為中國觀察智庫獨家約稿,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日報中國觀察智庫。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可查看英文版。
在世界各地的許多文化中,15歲被認為是象征著成熟的重要時刻。例如,在拉美,有一個西班牙語單詞“quincea?era”(或巴西葡萄牙語“festa de quinze anos”)專指女孩子15歲生日慶典,標志著女性由少年向成年的過渡。在中國,15歲古稱“志學之年”或“及笄之年”,現在通常對應的是完成初中義務教育,升入高中或職業技校的年齡。在南非,年滿15歲的人可以在父母或監護人的同意下選擇離開學校、就業,甚至結婚。
2023年金磚領導人會晤是金磚國家第15次年度峰會,這一年可能將作為金磚峰會的“成熟之年”而被人所銘記。當然,國際機制的發展和兒童的成長過程不甚相同,但這二者之間確有共性:它們在最初的幾年里需要人們的關注與呵護,并且隨著它們在這個不斷變化的世界中走向成熟,自己也不可避免地要經歷重大變化。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最初,“金磚” (BRIC) 只是經濟學家吉姆·奧尼爾創造出的一個概念,指的是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這四個主要新興經濟體。當時許多人甚至懷疑“金磚”這個說法能否存續幾年。后來,南非加入金磚行列,為該機制增加了一個非洲代表,“金磚國家” (BRICS) 由此正式誕生。但有批評者問了:這些經濟體究竟有什么共同之處?把它們聯系在一起的內在邏輯是什么?
事實上,答案從一開始就應該是顯而易見的: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擁有最完善的工業體系,在綠色創新和可再生能源方面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擁有4億多中等收入者。現在中國正通過“一帶一路”倡議、全球發展倡議和全球安全倡議等,在推動國際和平與發展,特別是全球南方的和平與發展方面,扮演著領導角色。印度現已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是南亞的支柱,也是全球增長最快的經濟體之一。俄羅斯是一個戰略強國,擁有豐富的能源儲備和先進的技術。巴西是南美洲的支柱,也是一個資源豐富的農業大國。南非是非洲的金融支柱,也是非洲第二大經濟體,工業化、多元化程度最高,技術也最先進,是世界采礦和礦物加工行業領軍者之一。
簡而言之,這些經濟體在優勢和劣勢甚至發展階段方面并不十分相似;然而根據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它們是互補的,可以通過相互貿易使各自的比較優勢最大化,而不必像某些西方發達國家那樣在對外貿易中搞“零和游戲”。而且最重要的是,這些國家還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它們都曾在西方主導的國際金融機構中遭遇過障礙——這實際上是新興經濟體和大多數全球南方國家普遍面臨的問題。
這樣來看,事實就很簡單了:金磚國家在經濟上是相容的,但它們在追求自己的發展道路時,各自面臨著來自西方的系統性壓制,有著相似的地緣政治關切。
因此,金磚合作蓬勃發展并不令人意外。如今有多達40個國家希望加入金磚機制,這讓金磚國家的成員們面臨兩難:一方面,他們為自己的成功和備受肯定而感到歡欣鼓舞。另一方面,邀請新成員加入,對每個現有成員國來說都意味著不同的風險和回報,這些風險和回報必須加以權衡,以確保結果只會加強而不是破壞該機制。
當前金磚國家成員在擴員問題上的立場并不完全一致。我們可能會看到一種妥協,深化“金磚+”模式,使該機制在體量上變得更大,但要成為正式成員則需要更長時間;或者我們也可能會看到一種類似世貿組織的多層次模式,即充分尊重而非稀釋現有正式成員的權益,而新成員要想充分享受這些權益,需通過長期的談判一步步獲取。短期內,可能先有一兩個新成員國加入。
這是一個不可避免的“成長之痛”,但總的來說,發展壯大要比保持現狀更好。坦率地說,金磚國家之所以能一直在向前發展,背后的動力之一在于它要破解西方霸權問題。而與此同時,美國只會繼續加強其維持自身霸權的努力,特別是通過其對全球金融體系的主導權。這反過來又幫助金磚國家克服了發展水平和意識形態上的差異。這就是為什么金磚國家抵制西方孤立俄羅斯和巴西的企圖,甚至淡化中印之間零星的邊界沖突。這也是為什么所有國家都在尋找美元替代品,以及金磚國家創立的新開發銀行正在向前邁進的原因。
總之,金磚合作機制步入“及笄之年”,象征著金磚國家的成熟和責任擔當,預示著金磚國家在多極化的國際關系新時代每向前邁進一步,就能進一步成長,實現更大的夢想。我們很難知道未來當有新成員加入時,“金磚國家”這個名字會變成什么樣,但幾乎可以肯定的是,金磚機制是成功的,它幫助新興經濟體擺脫了收入陷阱,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擺脫了新殖民主義模式下的系統性落后,甚至有望跳出“貧困-暴力-戰爭”的惡性循環。
本文原標題為 "Coming of age"
責編:宋平 劉夏
編輯:張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