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十年來,秉持著“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充分考慮參與國需求和利益,通過改善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等方式,推動了參與國基建、貿易和經濟等方面的發展。“一帶一路”倡議立足世界的和平發展,在當前的國際局勢下,為完善全球治理體系、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更加公正提供了智慧方案,為世界各國提供了穩定和更加美好的經濟前景。
作者:法比奧·馬西莫·帕蘭迪
(Fabio Massimo Parenti)
外交學院國際經濟政策學外籍副教授
意大利洛倫佐·德·美第奇國際學院副教授
中國于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倡議,距今已有整整十年。今天,我們可以更好地來評價這一全球項目。“一帶一路”由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組成,通過國際合作項目促進包容性發展。
數字從不說謊,我們不妨拿數據說話。根據“一帶一路”官方網站,截至1月6日,共有151個國家和32個國際組織在“一帶一路”框架下與中國簽署了200多份合作文件。
“一帶一路”倡議的成功,得益于其“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基于這一原則,中國充分考慮各國的需求和利益,與各國努力尋求共識和共同利益。“一帶一路”精神與世界各國最重要的兩大訴求不謀而合,即持續且負責任的發展和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通過建立國家間的雙贏關系,在共同基礎上展開合作以克服文化差異,這兩大訴求能夠得到實現。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在此引導下,中國將越來越多國家的需求與利益置于考慮之中,努力與各國建立共識和利益匯合點,推動構建命運共同體。換句話說,中國通過“一帶一路”倡議,通過改善當地基礎設施等方式,與許多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分享了增長機遇。在一個相互聯系的世界里,必須有足夠的基礎設施和高效的互聯互通,才能確保貿易、人員往來和投資的運行。
“一帶一路”倡議植根歷史,著眼當下,更面向未來。它以亞洲、歐洲和非洲為重點,但向全球伙伴開放,向眾多國家和地區張開懷抱,包括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包容多種歷史傳統、文化、宗教和生活方式。
實際上,除了貿易和經濟層面,我們不應忘記“一帶一路”倡議的最終目的是確保全球的和平發展。與一些西方媒體所宣稱的相反,“一帶一路”倡議既不是一個地緣政治聯盟,也不是一個軍事聯盟。事實上,它強調的是一個開放、包容、共享的發展進程,而不是構建一個排他性的“小圈子”;它不以意識形態區分參與者,也不采用零和博弈的邏輯。中國近年來提出的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和全球文明倡議,也為“一帶一路”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圖片來源:新華社
從2013年至今,“一帶一路”倡議圍繞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這五大支柱,采取了一系列具體措施穩步推進。“一帶一路”倡議及其核心理念已被納入聯合國、二十國集團、亞太經合組織等國際和地區組織的重要文件。
具體而言,“一帶一路”倡議以連接亞歐兩大經濟圈為目標,在新歐亞大陸橋、中-蒙-俄、中國-中亞-西亞、中國-中南半島、中巴、孟中印緬等國際經濟合作走廊和通道建設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區域間和洲際鐵路網建設也取得重大進展,中老鐵路、中泰鐵路、匈塞鐵路、雅萬高鐵等合作項目相繼建成。
今年5月24日,在歐亞經濟聯盟第二屆歐亞經濟論壇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視頻致辭表示,“一帶一路”倡議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探索遠親近鄰共同發展的新辦法,開拓造福各國、惠及世界的“幸福路”。
圖片來源:央視
當前,烏克蘭危機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不斷蔓延,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在此背景下,“一帶一路”倡議不僅彰顯了中國的愿景,也是一條真正充滿生機的道路,是全球合作的平臺,是完善全球治理體系、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更加公正的智慧方案。
過去十年來,“一帶一路”倡議是最重要的國際政治經濟倡議。當美國在前總統特朗普領導下采取保護主義政策,挑起貿易戰,加征關稅之際,中國為世界指明了一條截然相反的道路,即國家間團結協作。回顧過去十年,這也是中國能通過“一帶一路”倡議,成為全球經濟增長主要引擎的原因。
根據記錄,最新申請加入“一帶一路”的國家是洪都拉斯,申請時間是6月13日,距離該國與中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還不到三個月。簡而言之,各國都在期待新的協議和項目以共克時艱,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為世界各國提供了穩定和更加美好的經濟前景。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本文原標題為 "Belt and Road's global impact has been immense"
責編 | 宋平 辛欣
編輯 | 張釗
實習生莊舒涵、秦迦勒、陳雨舒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