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貴州省安順市關嶺縣的花江大峽谷上方,在建中的世界最高橋和一系列橋旅融合項目有望鋪就一條振興鄉村的康莊大道。
關嶺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花江鎮黨委書記楊秀云說:“花江峽谷大橋修通后,車流量、人流量增多,對地方經濟發展有很大的帶動。”
關嶺縣總面積1468平方公里,總人口40余萬人,曾經是典型的山區貧困縣,石漠化率占全縣國土面積的58%。盡管采取治理措施后這一數據降至17%,當地也實現了脫貧“摘帽”目標,但偏遠山區的農業和工業發展仍然具有挑戰性。
旅游業作為我國支柱產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關嶺縣在旅游界鮮為人知,但對喀斯特奇觀、峽谷瀑布群、古生物化石群和民族文化感興趣的游客一定會被這塊世外桃源般的寶地所吸引。
花江峽谷大橋將關嶺縣及周邊豐富的旅游資源串點成線,讓花江大峽谷風景名勝區、貴州關嶺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黃果樹風景名勝區等景區景點之間形成聯動,進一步挖掘旅游產業發展潛力。
花江大峽谷風景名勝區管理處處長楊昌華表示,大橋將帶來巨大的發展機遇,并對旅游業的高質量發展發揮決定性作用。目前景區正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增加娛樂項目,為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務。
花江大峽谷是國內最長的峽谷,長約80千米,峽谷內峰林怒拔,崇山峻嶺依岸對列,河谷深切,相對高差近千米,是我國唯一被譽為“地球裂縫”的大峽谷,其雄奇壯觀可以與美國的科羅拉多大峽谷相媲美。
因這一地段兩岸繁花似錦,四季常有落花飄落江中,碧綠的江面上飄著一條五彩斑斕的彩帶,故大家稱之為花海之江,簡稱“花江”,這條峻美大峽谷稱為花江大峽谷。這里曾是86版《西游記》流沙河的拍攝點。
花江大峽谷流域有許多著名的橋梁,最古老的則是花江鐵索橋,始建于明代崇禎年間(1628年),是當年紅軍長征時過花江大峽谷區域進入黔西南最主要的掩護點。如今這里也被開發為主要景點,游客可以乘坐游艇或快艇游覽花江鐵索橋。
據楊昌華介紹,今年“五一”假期,景區接待游客超10萬人次。現在每天的游客數在3000左右,今年的預期目標是接待游客300萬人次。
該縣另一處重要的旅游資源是貴州關嶺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據介紹,這里有距今2億2千萬年前的海生爬行動物、棘皮動物以及古植物化石,對于晚三疊世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學意義。
“橋”見希望
花江一帶的居民對橋有著復雜的情感。1961年花江(大)橋建成開通,作為210省道(后改為214省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串聯起了黔西南州和安順市,花江鎮的發展也從此邁上了快車道。
“210省道開通后,我們花江鎮的位置剛好是貴陽和興義的中間,到了花江就是飯點,所以當時花江非常繁榮,餐館130多家,每天每家收入2000元以上,還有住宿,對整個花江的經濟拉動很大。”楊秀云說。
2003年,關興公路北盤江大橋的開通極大縮短了貴陽往返興義的時間。于是,大部分車輛不再過境花江鎮,這里的餐館也從130多家減少至30家左右,沒有了往日的熱鬧。
而如今,花江峽谷大橋又讓當地看到了新的機遇。大橋連接的六安高速在花江鎮專門設有出入口,而且大橋的橋旅融合項目也將帶動當地的發展。
花江鎮五里村委會副主任廖天貴告訴記者,100多名在外地打工的年輕人已經返鄉投入餐飲業。村里還啟動了一系列旅游相關的計劃,建造觀景臺、開發民宿、發展黃桃等精品水果。
該村2766名村民過去主要靠種植玉米、水稻和一些農副產品為生,收入有限,留不住年輕人,橋旅融合的項目讓他們看到了希望。
廖天貴說,村民們對旅游業的發展表現出極大的熱情。他們將豬、牛等家畜挪到指定區域養殖,這樣居住的地方就不會有異味了。大約有20戶家庭同意將他們的老房子改造為民宿。村容村貌的整體提升將為當地發展旅游打下堅實基礎。
花江鎮峽谷村有兩家旅館,每月接待約600名游客。據該村黨支部書記鄧登彬介紹,20年前,這里曾是深度貧困村,旅游業的發展改變了村民的生活,他們的人均收入從當時的一千元增加到現在的一萬元。
鄧登彬鼓勵村民根據自己的優勢在家就業或創業,比如種植和銷售水果、經營民宿餐廳或為景區工作。“我們希望這座橋成為網紅橋,吸引更多的游客參觀打卡,帶動我們的經濟發展。”鄧登彬說,村里正在規劃懸崖酒店等新項目。
刷新記錄
花江峽谷大橋全長2890米,橋面至水面高度625米,預計在2025年建成,將成為世界第一高橋。
可以進入距離水面370米高的橋體內部觀光旅行,開展蹦極等極限運動的壩陵河大橋,開啟了貴州“橋旅融合”的先河。2012年,一場跳傘挑戰賽在壩陵河大橋拉開帷幕,來自16個國家的選手在橋下“飛行”。在目前世界上已建成的第一高橋杭瑞高速北盤江大橋附近,有一座懸崖酒店,入住即可透過窗戶遙望大橋。
作為貴州省“十四五”時期橋旅融合重點項目,花江峽谷大橋在設計之初便將旅游納入規劃。據介紹,花江峽谷大橋將開設200米全開放式的玻璃觀光電梯,橋塔頂部設置景觀水吧,大橋腹部安裝玻璃棧橋式的餐廳等橋旅融合項目。
在地形復雜的山區建造這樣一座高橋需要克服許多挑戰。花江峽谷大橋所處的位置地質構造復雜,最大風力可達13級以上。建設單位自主研發投用了超高混凝土泵送技術來確保大橋質量。
貴州公路集團第三工程有限公司六安七標項目負責人王朝國表示,為了避免共振并提高穩定性,該橋采用鋼桁梁來降低風阻。
據王朝國介紹,2025年大橋建成通車后,兩岸之間的行車時間將由一個半小時縮短到2分鐘,便利當地居民出行,促進地區經濟發展。(記者 陳美玲 楊軍 編譯 中國日報社貴州記者站)
原文見6月24日中國日報旗艦版、香港版10版 英文鏈接:https://www.chinadaily.com.cn/a/202306/24/WS64964426a310bf8a75d6b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