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冷戰后形成的美國單極霸權正逐漸向多極化的世界新秩序轉變。多年來,歐洲不斷維護其獨立自主地位,并于近年提出“戰略自主”概念。然而,俄烏沖突對這一進程產生巨大沖擊。在此背景下,歐洲需認識到繼續追隨美國將對自身造成重大傷害,不符合歐洲的最佳利益,因此應避免不顧后果地對美國言聽計從。
專家學者和政界人士對國際關系的未來走向尚有爭議,10年、20年或30年后,世界將呈現出何種特征——是互惠互利、合作共贏,還是叢林法則、弱肉強食?解答這些問題絕非易事,但人們已就一點達成共識:多極化的世界政治經濟新秩序正在形成,而冷戰結束后以美國無可爭議的霸權為標志的單極時代已經結束。
冷戰結束以來,世界格局深刻演變,中國、俄羅斯、印度和巴西等金磚國家經濟不斷增長,政治影響力不斷擴大,推動世界權力向全球擴散,并從西向東轉移。不過,如果把正在形成的世界新秩序概括為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集團”與“東方各國”之間的競爭,那就過于簡單了。
事實上,這一世界新秩序十分復雜,所謂的“西方集團”并非鐵板一塊——甚至可能從來就不是一個美國高居其上、控扼諸國的金字塔結構。
歐洲各國一直在努力維護其自主性,例如,1966年,法國退出北約一體化軍事指揮系統;1993年,歐盟成立,形成一個擁有5億人口、經濟發達、社會保障健全、法治完善的共同體,極大提高了歐盟獨立自主地進行力量投射的能力。近年來,法國總統馬克龍提出歐洲“戰略自主”概念,引起廣泛熱議。
然而,烏克蘭危機的爆發和俄歐關系的徹底破裂似乎讓歐洲的戰略自主之路變得更加坎坷。隨著美國帶頭推動西方國家對烏克蘭進行經濟和軍事支持,歐洲似乎別無選擇,只能接受美國的霸權,緊跟在美國身后,在俄烏沖突和美國對華政策等一系列重大問題上追隨美國腳步。
然而,這種看法并不正確,追隨美國不會給歐洲帶來任何好處。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世界各國都被迫在美蘇之間選邊站隊,但如今的世界局勢絕非兩極格局的翻版,世界較此前更加多元多樣,越來越多的全球參與者已然不再遵從簡單的二元邏輯。歐洲或許仍會選擇美國作為“安全保護傘”,但歐洲需要明白,在世界新秩序中,繼續做美國的“小跟班”并不符合歐洲的最佳利益。
首先,歐洲經濟會因此受損。烏克蘭危機已然影響了歐洲經濟發展,而美國的能源和軍火商則正從不斷攀高的武器和液化天然氣貿易中賺取高額利潤。美國最近采取的一系列舉動,如出臺《芯片和科學法案》《通脹削減法案》,向全球發出了明確信號:美國將利用目前的地緣政治局勢,吸引歐洲的資本和知識向美轉移,并奪取歐洲的尖端技術,使其成為美國企業的“經濟后院”。這不僅會徹底終結歐盟的“戰略自主”之路,還將降低歐洲數千萬民眾的生活水平,加劇貧困,讓“歐洲夢”破滅。
由于與俄羅斯經濟“脫鉤”,歐洲本已面臨嚴峻挑戰,而此時美國又向歐盟施壓,要求其與中國經濟“脫鉤”,并在臺灣問題上態度與美國保持一致。如果選擇這條道路,歐盟將不可避免地徹底淪為美國的“小跟班”,歐洲經濟將毀于一旦,歐盟將成為美國的人力資源來源和商品傾銷市場。美國還可能把歐洲拖入與中國的危險對抗中,而背后的原因只是為了維護美國自己的利益,與歐洲集體安全或任何歐洲國家的戰略利益毫無關系。
許多歐洲領導人明白追隨美國的危險所在。近幾個月來,德國總理朔爾茨、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西班牙首相桑切斯、法國總統馬克龍等領導人紛紛訪華,尋求推動中歐關系進一步發展,促進雙邊經濟合作。面對烏克蘭危機對歐洲經濟造成的嚴峻挑戰,以及美國以犧牲歐洲為代價,加強自身經濟實力的做法,對華經濟“脫鉤”對歐洲而言絕不可接受。
值得慶幸的是,至少有一些歐洲領導人十分清楚這一點。馬克龍總統訪華后接受美國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采訪時表示:歐洲必須減少對美國的依賴,避免卷入中美在臺灣問題上的對抗。歐洲需要成熟的地緣政治分析,而不是不顧后果地聽命于美國,以至淪為美國的“小跟班”。
本文原標題為 "Playing second fiddle"
責編 | 宋平 欒瑞英
編輯 | 張釗
實習生莊舒涵、楊恒瑞、喬靖雯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