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至11日,中共十九屆六中全會在北京舉行,全會通過了有關中共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從公報看出,決議回顧了近代以來中國波瀾壯闊的歷史,跨度很長;在總結過往經驗的基礎上,公報也描繪了一條適應新時代特點,如何更好為人民服務的未來發展之路。
由于一些西方媒體的誤導,我原本對這份公報的預期不高,甚至擔心它只是對中國近代史的冗長敘述,以及陶醉在過去的功勞簿里。但事實完全相反,從公報看出,這次全會在總結過去百年奮斗經驗的基礎上,對中國的未來進行了清晰的、深入的思考,這與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歷次對黨員領導干部的思想提升要求是一脈相承的。中國以人民為中心,建設全過程人民民主,使得中共可以從方方面面獲得充足的意見反饋。
從公報看出,中共中央重申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人民至上、堅持理論創新,堅持獨立自主、堅持中國道路、堅持胸懷天下,堅持開拓創新、堅持敢于斗爭、堅持統一戰線,堅持自我革命。
事實上,中共中央的決議都是相輔相成的。這次公報的內容,有助于中國高度發展、成熟的五年規劃的實施。這些規劃與過去發布的其他中共中央決議一起,制定目標并付諸實踐,使得中國在幾十年內快速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1953年第一個五年規劃啟動時,中國人口超過5.83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僅為54美元。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如今在中共的領導下,中國有14 億人口,但人均 GDP 已經達到 1.05萬美元。
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共憑借強有力的領導和以人民為中心的政策,使得超過7.5億多人擺脫了貧困。同樣重要的是,中國人的預期壽命已經超過了美國,中國人的識字率也高于美國。
因此,在民意調查中,中國人民對政府的評價遠遠高于美國民眾對他們政府的評價。與其他國家不同的是,即使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的日子里,因為政府抗疫有力,中國人民對政府的滿意度不降反增。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在去年底實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消除了絕對貧困。現在,中共正朝著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前進,即在本世紀中葉把中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從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為此,中國共產黨把工作重點從過分追求GDP的數量增長,轉變為更加注重高質量發展。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明的需求日益增長,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綜合安全、更美好環境的訴求也日益增加。因此,中國也需要理論創新,需要解決新時代矛盾的指導思想。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國沒有此類政策制定工具。在美國,最接近此類工具的是兩個政黨在總統選舉前夕發布的政治綱領。民主黨與共和黨將這些“工具”拼湊在一起,作為營銷材料,但在選舉結束后的第二天可能就拋之腦后。
英國的情況也好不到哪里去。參考一下現任英國首相鮑里斯?約翰遜如何決定是否支持英國“脫歐”的情況,就一目了然了。他寫了兩份完全相反的政策草案,在衡量了政治風向以確定哪一份對他自己更有利后,才做出了決定。
在同樣混亂的氛圍中,在蘇格蘭格拉斯哥舉行的那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科學家、環保活動家以及全球領導人和利益攸關者們,終于開始認識到,某種程度的環境破壞是無法逆轉的。令人看到希望的消息是,中國和美國突然宣布將共同應對氣候變化。這符合習近平主席所倡導的新型大國關系。希望世界大國能夠共同努力,避免氣候變化帶來的環境災難。
(作者系全球化智庫高級研究員哈維·佐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