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團結和諧、繁榮富裕、文明進步、安居樂業、生態良好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疆正呈現出蓬勃發展之勢。日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奔赴新疆各地,踐行“四力”,實地采訪新疆新面貌。從今天開始,本報開設“把祖國的新疆建設得更加美好”專欄,記錄新疆各族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取得的光輝成就;展現各行各業青年崗位建功立業,揮灑汗水,青春之花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盛開的風采。
---------------
“以前誰不知道水西溝鎮的平西梁子最窮?”46歲的棲宿餐廳服務員趙燕花說,從前,一片山窩子里,家家都是土坯房,交通不便,只能靠種地過活,地又貧瘠,春天貸款,秋天還款,一年到頭手里剩不下幾個錢。
平西梁村黨支部書記李桂琴在青年時期也曾離開這個“最窮村”外出打工。那時,年輕人都把走出村子當成尋找生計之路。
時代變遷,新疆駛上發展快車道。
“發展鄉村旅游之后,平西梁成了附近最富的村。”2020年4月,新疆烏魯木齊市烏魯木齊縣板房溝鄉農民趙燕花到平西梁村的民宿打工,月工資5500元。她發現,這里的村民已過上了令人羨慕的小康生活。
據統計,2020年,平西梁村民人均純收入31418元,其中旅游收入占比達80%。
烏魯木齊縣水西溝鎮的西面有一條因山峰積雪消融匯流形成的溝,該鎮因而得名。平西梁村位于烏魯木齊南山腳下,南山自古是避暑勝地,四季美景吸引各地游客慕名而來。
2004年,南山腳下的平西梁村迎來發展新機遇,村民紛紛蓋起新居。2008年10月底,新平西梁村落成。
“當時,一家家遷出泥巴房,流著淚告別。看到新居真好,又激動得流淚。”李桂琴說,外出的村民也紛紛回來了。
背靠南山風景區的平西梁村迎來巨變,絲綢之路國際滑雪場、“昆侖之約”大型實景音樂劇、萬畝花海、特色小鎮等旅游景點陸續建成,村子先后實施國學文化村建設,打造孔子文化廣場,建成奧生圍棋基地,整治村容村貌,改善人居環境。
2018年,村兩委開始全面謀劃鄉村振興,李桂琴認為,平西梁村在南山腳下,適合發展旅游民宿。
為了達成“整村打造民宿”的共識,村兩委先后召開5次村民大會、15次村民代表會議。李桂琴說:“村兩委從5家招商企業中擇優選定深圳市界汐旅游投資有限公司,計劃投資1億元推進民宿產業發展,經過11輪談判,2019年5月,平西梁村村民與深圳市界汐旅游投資有限公司簽約整體連片打造各具風格的民宿產業,企業與47戶村民簽訂房屋租賃合同。”
楊玉珍夫婦的房子在馬路邊,他們成了村里第一個“吃螃蟹”的農戶。兩層樓的小院被改造成棲宿民宿,外面是粉墻黛瓦的徽派建筑,內置7間客房、18個床位,每一間都風格各異、別致優雅。
民宿開闊了楊玉珍的眼界,她“回家”應聘了棲宿的服務員,這里有擺設鳥籠燈、瓷瓶、茶具、中式原木桌的公共茶室,套房里擺置著美式皮藝沙發、復古地毯,現代化的客房里裝飾著大幅花草涂鴉墻,她在這里仔細打掃,換洗床單被套。
“城里人向往鄉村的清新空氣和綠色景象,喜歡寧靜、閑適、田園詩般的生活而到鄉村去體驗或經營民宿,他們講衛生、懂生活,講究審美情趣等都在潛移默化中帶動農村居民生活習慣的改變。”李桂琴說。
現在,高端民宿逐一開放,村民的生活衛生習慣悄然改變,蹲坑改成了抽水馬桶,統一接到集中排污處進行處理;生活垃圾、塑料袋、廢紙等開始實施垃圾分類,統一處理。
楊玉珍說:“如今,我們一家人都吃上了旅游飯,丈夫在南山上租馬、租卡丁車,一個月收入6000元到7000元,我在民宿打工一個月4000多元,還有房屋的租金,現在不出遠門就能打工,可以照顧到孩子和家庭。”
楊玉珍一家的生活變遷成為平西梁村“農戶+村集體+公司”的生動寫照。
平西梁村盤活山、水、田、園、林等環境資源,打造采摘基地、露營基地、跑馬場等,拓展旅游元素和業態,2019年7月被評為第一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
村民于新平很早就離家到外地做生意,如今看到村里旅游業發展紅火,他決定回村發展康養旅游。2019年8月,“棲賢居”民宿正式迎客,期望長期康養的老人和集體游學的孩童成為他的固定客戶群體。
在外跑運輸10多年的村民穆全瞅準機會回村開了一家“胖尕全火鍋店”,一年收入七八十萬元。
民宿“沐藍·美宿”老板沈慧萍說:“前年,我剛來平西梁村租房開民宿裝修時,因為遠離市區,商家都不愿往村里送貨,周邊也十分荒涼,幾乎可以用人煙稀少來形容。”
“現在,來這里開民宿的人越來越多,隨便逛逛就會發現,一家比一家裝修得漂亮、一家比一家搞得有格調。有時候游客不出去逛景區,只看看各家門前栽種的花花草草,就會覺得賞心悅目。”沈慧萍說。
“目前,全村已正式開業運營28家民宿,其他民宿正在持續打造之中。”李桂琴介紹說,現在越來越多的城里人來平西梁租民房改造民宿,為周邊村民提供了就業機會。“以前村民都是靠天吃飯,一場大雨就會讓老百姓一年的汗水白流。現在,村民家家有住房、戶戶有存款”。
在烏魯木齊縣水西溝鎮下轄的其他8個行政村,圍繞鄉村旅游,也探索出不同的發展路徑。
大廟村打造了“經營下山、居住上樓”的大廟模式。村里于2013年啟動新農村“兩居”工程建設,提出“一戶兩住處”方案,使村集體有限的建設用地得以集約利用,新建的特色農家樂、家庭式旅館成為農牧民增收致富的新路。
4年前,為了保護天然草場環境,68歲的黑孜拜克·木沙提撤下了南山經營的5個氈房牧家樂,回大廟村辦特色牧家樂,最紅火時一天純收入上千元。
很多年輕人加入返鄉創業大潮。新疆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畢業的趙輝來在烏魯木齊市區上了兩年班后,決定回大廟村開農家樂。他發現,居住和經營分開互不干擾,游客們唱歌跳舞玩得盡興,也不會影響到居住區的村民。
“以前,村里的年輕人想著離開農村,到城市發展,現在,城鄉的差距越來越小,不少年輕人更愿意留在大廟村了。”趙輝來說,村子周圍的生態環境不斷恢復,小路上馬鹿頻現,游客可以沿著環山徒步道行走曬太陽,冬天出門就是滑雪場。
31歲的趙輝來給農家樂打造了“南山記憶”網紅墻, 希望每個來到南山的游客,都能留下一段美好記憶。
(王雪迎 牟昊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