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热国产手机免费视频,日韩精品无码按摩精油,狠狠狠的在啪线香蕉27194,亚洲色精品vr一区二区

讓學習雷鋒精神在祖國大地蔚然成風

圖①:陜西寶雞市開展學雷鋒志愿示范活動,志愿者給孩子們上航模課。”  雷鋒,生命的長度只有22個年頭;雷鋒精神,讓這個短暫的生命延展出無限的厚度,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人成長。

讓學習雷鋒精神在祖國大地蔚然成風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2021-08-16 05:21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圖①:陜西寶雞市開展學雷鋒志愿示范活動,志愿者給孩子們上航模課。
  圖②:云南安寧市第二幼兒園開展學雷鋒志愿活動。
  圖③:遼寧撫順市望花區古城子街道開展學雷鋒志愿活動。  
  圖④:湖南雷鋒生平事跡陳列館外景。
  資料圖片

我們既要學習雷鋒的精神,也要學習雷鋒的做法,把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質追求轉化為具體行動,體現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把雷鋒精神代代傳承下去。

——摘自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撫順市雷鋒紀念館時的講話

“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

雷鋒,生命的長度只有22個年頭;雷鋒精神,讓這個短暫的生命延展出無限的厚度,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人成長。

1963年3月,毛澤東同志親筆題詞,發出“向雷鋒同志學習”的號召。50多年來,學雷鋒活動蓬勃開展、長盛不衰,人民群眾熱情響應、廣泛參與,雷鋒精神的光芒愈加耀眼奪目,凝聚起推動民族奮進發展的磅礴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雷鋒是時代的楷模,雷鋒精神是永恒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更多時代楷模。我們既要學習雷鋒的精神,也要學習雷鋒的做法,把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質追求轉化為具體行動,體現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把雷鋒精神代代傳承下去。

做一顆永不生銹的螺絲釘

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撫順市雷鋒紀念館參觀時指出:“如果13億多中國人、8900多萬黨員、400多萬黨組織都能學習雷鋒精神,都能在自己的崗位上做一顆永不生銹的螺絲釘,我們的凝聚力、戰斗力將無比強大,我們將無往而不勝。”

雷鋒,原名雷正興,1940年出生在湖南望城縣(現長沙市望城區)一戶貧困的農民家庭。他7歲時成為孤兒,在鄉親們的幫助下活了下來。1949年8月,雷鋒的家鄉解放了。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雷鋒參加兒童團,進小學讀書,還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少年先鋒隊。

1960年1月,雷鋒應征入伍。同年11月,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以甘當“螺絲釘”的精神,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跡。連隊分配他當汽車兵,他努力鉆研駕駛技術,成為一名合格的汽車駕駛員。擔任班長后,他大膽管理,事事模范帶頭,帶領全班成為部隊先進集體。

雷鋒熱愛集體、關心戰友、關心群眾,把“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看成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快樂,并身體力行、認真實踐。他把自己省吃儉用積存起來的錢用來幫助受災群眾和家庭困難的戰友,并常常利用節假日和休息時間到部隊駐地附近為群眾做好事。他曾擔任校外輔導員,用自己的模范行動影響和激勵少年一代健康成長。出差時,他一上火車就為旅客端茶送水,打掃衛生。群眾稱贊:“雷鋒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車。”

1962年8月15日,雷鋒在執行運輸任務時不幸殉職,年僅22歲。

雷鋒的模范事跡和高尚思想產生巨大影響。1963年3月5日,毛澤東同志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

“釘子有兩個長處:一個是擠勁,一個是鉆勁。我們在學習中,也要提倡這種釘子精神,善于擠,善于鉆。”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

…………

雷鋒以實際行動踐行著日記里的一字一句。雷鋒的一生,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卻以一件件平凡事、日常事,彰顯了高尚的人格,凝聚成偉大的雷鋒精神。50多年來,雷鋒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成長。

以雷鋒為榜樣,做對社會有益的人

隨著時代的發展,雷鋒精神的內涵不斷豐富發展。

位于撫順的遼寧石油化工大學,是雷鋒生前作過報告的高校。20世紀60年代,雷鋒犧牲后,該校把雷鋒日記和事跡列入語文課和政治課的教學內容;70年代,把學雷鋒與學習“鐵人”精神相結合;80年代,抵制市場經濟下雷鋒精神“過時論”等雜音,與時俱進學雷鋒;90年代,制作了以本校大學生學雷鋒為背景的3集電視劇《捧出火紅的太陽》……該校幾十年來接續傳承雷鋒精神的生動實踐,正是雷鋒精神在華夏大地發揚光大的一個縮影。

張華是改革開放后新一代大學生的杰出代表,他在各個方面嚴格要求自己,時刻“以雷鋒為榜樣”。1982年7月,為了搶救落入公廁的老人,他毫不猶豫地下到3米深的糞池內,最終因中毒犧牲,年僅24歲。

張海迪被群眾譽為“80年代的新雷鋒”。“活著就要做個對社會有益的人”,張海迪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億萬青年非常關心的人生觀、價值觀問題。5歲時,張海迪因患脊髓血管瘤造成高位截癱。她雖然沒有機會走進校門,卻發憤學習。她先后翻譯了《海邊診所》等數十萬字的英語小說,編著了多部書籍。她學會了針灸等醫術,為群眾無償治療達1萬多人次。

雷鋒精神在一個個具有時代特征的先進典型和英雄模范身上不斷得到傳承,給一代代人指明前進的方向、提供奮進的力量。時代發展中涌現出的學雷鋒先進人物,和各方面英模人物一起發揮榜樣作用,激發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精神力量。

“00后”蘭郡澤是遼寧撫順市龍興運輸有限公司職工。2019年5月2日清晨,撫順市新賓滿族自治縣南雜木鎮一幢7層居民樓突然起火,居民在窗口大聲呼救。當時,蘭郡澤正在不遠處的工地進行外墻施工,聽到呼喊,他立即把吊車開過來,在濃煙中操作吊車開始救援。整個救援歷時40多分鐘,蘭郡澤救出14名被困群眾。他用實際行動踐行和弘揚雷鋒精神,被群眾親切地稱為“吊車俠”。今年1月,他組建“吊車俠”愛心志愿服務團隊,在他的帶動下,團隊成員從最初的7人增加到58人,迄今已開展10余次公益活動。

今年40歲的王毅,是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他利用寶貴的業余時間參加志愿服務。天津醫科大學有30多年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光榮傳統,1999年王毅進入該校學習,便主動加入天津醫科大學青年志愿者服務隊。這些年,王毅和志愿者們的足跡不僅遍布天津市,還赴河北定州市、平山縣西柏坡鎮、阜平縣城南莊鎮等革命老區開展志愿服務。盡管辛苦,但王毅說,能用自己的專業特長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有一種發自內心的滿足感。“我們青年志愿者把醫學常識帶給群眾,幫助他們解決看病就醫中遇到的問題,就是把黨對群眾的關懷帶到基層,帶到群眾中去。”

在新時代,我們要大力弘揚雷鋒精神,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在全社會形成愛崗敬業、奉獻社會、建設國家的良好風尚,激發全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

雷鋒精神人人可學,奉獻愛心處處可為

習近平總書記在給“郭明義愛心團隊”的回信中強調,“讓學習雷鋒精神在祖國大地蔚然成風。”

人生需要信仰驅動,社會需要共識引領,國家需要價值導航。

近年來,“當代雷鋒”“道德模范”“時代楷模”“中國好人”“最美人物”在人們身邊大量涌現,雷鋒精神綻放出璀璨的時代光芒,引領越來越多的人崇德向善、見賢思齊。

“當代雷鋒”、北京軍區總醫院原副政委孫茂芳,多年堅持學雷鋒、做好事,無微不至地照顧5名孤寡老人和8名生活困難的老人,他聯絡各地模范人物,開展“雷鋒精神萬里行”活動,動員全社會學雷鋒;“當代雷鋒”、武警新疆總隊醫院院長莊仕華,扎根邊疆、傾情奉獻,架起了黨同邊疆各族人民群眾的“連心橋”,他送醫送藥、扶貧幫困,把雷鋒精神傳播到天山南北……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學習傳承雷鋒精神也在網絡上流行。讓“所有人幫助所有人”,在四川成都市,有一個為需要幫助的人和愿意提供幫助的人牽線搭橋的平臺——“雷鋒熱線”。遇到困難,求助者只需通過雷鋒熱線全媒體矩陣發布求助信息,工作人員就會根據實際情況,尋找愛心聯盟中符合條件的志愿者或愛心組織提供幫助。依托愛心聯盟,雷鋒熱線精準幫扶超過7萬名困難群眾,影響覆蓋上億人次。

覆蓋各行各業、各個領域、各條戰線,來自企業、農村、機關、學校、社區、醫院等基層單位,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和決戰脫貧攻堅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先進模范,都是弘揚雷鋒精神、建功偉大時代的優秀代表,都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模范踐行者。

在抗擊疫情的戰場上,無數志愿者盡己所能奉獻光和熱。其中,既有來自全國馳援湖北和武漢的醫護志愿者,也有默默無聞投入疫情防控的基層志愿者。他們的無私奉獻,為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作出了重大貢獻。

據不完全統計,疫情防控期間,全國馳援湖北和武漢的醫護志愿者超過3萬人,主要來自呼吸、感染、重癥等專業。僅武漢市,就有1.1萬名來自全國各地的重癥專業醫務人員參與救治工作,占比接近全國重癥醫務人員的10%。2020年1月20日至4月6日,全國各地開展疫情防控志愿服務項目多達17.7萬個,參與疫情防控的注冊志愿者達361萬人。除了注冊志愿者,還有很多自發參與抗疫的無名英雄,他們向鄰居伸出援手,在街道助人為樂,形成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良好社會風尚。

雷鋒精神,人人可學;奉獻愛心,處處可為。傳承弘揚雷鋒精神,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每個人做成一件事、干好一件工作,黨和國家事業就能向前推進一步;每個人出一份力,就能匯聚成排山倒海的磅礴力量。

本版統籌:張 賀

版式設計:張芳曼


  《 人民日報 》( 2021年08月16日 06 版)

(劉 陽)

【責任編輯:張天磊】
中國日報網版權說明: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日報網:XXX(署名)”,除與中國日報網簽署內容授權協議的網站外,其他任何網站或單位未經允許禁止轉載、使用,違者必究。如需使用,請與010-84883777聯系;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日報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稿件來源方聯系,如產生任何問題與本網無關。
版權保護:本網登載的內容(包括文字、圖片、多媒體資訊等)版權屬中國日報網(中報國際文化傳媒(北京)有限公司)獨家所有使用。 未經中國日報網事先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給中國日報網提意見:rx@chinadaily.com.cn
C財經客戶端 掃碼下載
Chinadaily-cn 中文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