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热国产手机免费视频,日韩精品无码按摩精油,狠狠狠的在啪线香蕉27194,亚洲色精品vr一区二区

守護藍色星球 共建綠色家園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2021-03-23 05:1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生命的存續離不開適宜的環境,天氣、氣候、水等自然環境要素與人類的生存發展息息相關。今年3月23日是第六十一個世界氣象日,主題為“海洋、我們的氣候和天氣”,旨在幫助人們更加深入地理解海洋、氣候和天氣之間不可分割的聯系,也是為了紀念聯合國海洋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十年(2021—2030年)實施計劃的啟動,為海洋和天氣、氣候等面臨的生態環境挑戰尋求解決方案,“安全海洋”、“可預測海洋”和“透明海洋”是該十年計劃的重要內容。

2020年11月,習近平主席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利雅得峰會“守護地球”主題邊會上強調:“地球是我們的共同家園。我們要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攜手應對氣候環境領域挑戰,守護好這顆藍色星球。”

在我們居住的這顆藍色星球上,海洋占據了地球表面面積的70%以上,包含了地球上97%的水,被稱為“風雨源泉”。海洋也是全球氣候和天氣主要驅動力的策源地,處于可持續發展、氣候變化和減少災害風險等全球發展目標的核心地位。海洋孕育了厄爾尼諾事件、拉尼娜事件、臺風、熱帶氣旋活動等不同種類的天氣氣候現象,催生了地球上破壞力極強、影響廣泛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正是海洋內部的洋流運動以及海陸之間的環流存在,塑造了地球上豐富多彩的自然景觀和復雜多樣的天氣氣候現象。海洋還是全球氣候的“調節器”,它通過自身能量的存儲和釋放,與大氣進行水汽和熱能交換,使地球系統能量保持動態平衡。其中,海洋吸收了大氣中大量的二氧化碳,是氣候系統最大的碳匯。

越來越多的觀測事實表明,地球今天的氣候系統處于一個非常脆弱的平衡之中。根據世界氣象組織近日發布的氣候聲明,2011—2020年是有氣象記錄以來最暖的十年,其中2020年是有氣象記錄以來最暖的3個年份之一。2020年全球海洋增溫依舊持續,成為有現代海洋觀測記錄以來最暖的一年,海洋正處于無可爭議的變暖過程之中。海洋經濟是全球經濟的主要驅動力之一,海洋承載了90%以上的世界貿易,維系著距海岸100公里以內全球40%的人類生活。在氣候變化影響日益凸顯的今天,海洋和大氣的相互作用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更加精密地觀測海洋、深入了解海洋對氣候的影響及洋流變化,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顯得更加重要。

我國是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和影響顯著區,同時也深受海洋天氣和氣候的影響。中國氣象局高度重視海洋氣象業務發展和科學技術研究,在國家需求牽引下,近年來初步建立了以沿岸海域為主的海洋氣象觀測網,以及覆蓋我國近、遠海的極軌、靜止氣象衛星遙感監測業務,形成了較為完備的海洋氣象觀測體系,實現了10公里分辨率的海洋氣象網格預報業務,并利用海洋氣象信息發布站、海事電臺、北斗導航系統等發布海洋氣象信息,開展了面向港口及跨洋航運、海上石油開發、近海漁業養殖和海上捕撈等需求的專業海洋氣象服務保障。經過不懈努力,海洋氣象監測預報預警服務能力得到不斷提高,厄爾尼諾事件、拉尼娜事件提前6個月的預測準確率達到80%,西北太平洋臺風24小時路徑預報誤差縮小到70公里以內,臺風定位和預報預警技術接近世界先進水平,國家氣象中心已成為世界氣象組織海洋氣象服務區域的專業氣象中心。2019年,我國自主研發的遠洋氣象導航系統全面投入應用,為船舶出行“量身定制”各類安全、經濟、合理的最優航行線路,服務航線遍及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等區域。

21世紀是海洋世紀,海洋氣象服務已成為氣象強國和海洋強國建設的重要保障。“十四五”時期是乘勢而上全面推進氣象強國建設的第一個五年,我們將著眼“全球監測、全球預報、全球服務”,大力發展海洋氣象事業。進一步加強海洋觀測預報預警平臺建設,彌補海上觀測不足,形成海基、陸基、天基、空基多種觀測資料的有效融合;增強海洋數值預報模式對海洋氣象預報的支撐;提高臺風、海上大風、海霧、強對流等災害性天氣的預報水平;加強海上風能資源精細化監測、評估、預報和預警;繼續推進遠洋導航服務,全面開展客運航線、港口作業、海上搜救、海洋牧場等氣象保障,形成業務布局與流程高效協同的海洋氣象現代化新局面,有力地服務于構建新發展格局。

攜手應對挑戰,守護藍色星球,共建綠色家園。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我們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把握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目標,提升海洋氣象服務保障國家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能力,為海洋防災減災救災、海洋經濟建設、海洋國防安全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提供高質量的海洋氣象服務保障,為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實現碳達峰目標和碳中和愿景提供科學支撐。

(作者為中國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

【責任編輯:吳艷鵬】
中國日報網版權說明: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日報網:XXX(署名)”,除與中國日報網簽署內容授權協議的網站外,其他任何網站或單位未經允許禁止轉載、使用,違者必究。如需使用,請與010-84883777聯系;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日報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稿件來源方聯系,如產生任何問題與本網無關。
版權保護:本網登載的內容(包括文字、圖片、多媒體資訊等)版權屬中國日報網(中報國際文化傳媒(北京)有限公司)獨家所有使用。 未經中國日報網事先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給中國日報網提意見:rx@chinadaily.com.cn